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转速传感器在轮式战车上的应用
轮式战车专用传感器作为战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在战车上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它的市场应用现状、技术态势、未来发展趋势与战车电子技术实力的整体提升息息相关,也就是与战车的战斗能力与技术水平提升息息相关。战车用传感器的技术要求高,而我国车用传感器由于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列化、配套化,产品技术相对落后,质量可靠性与精度不高,尤其是高端军用产品,长期以来依靠进口,这对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极为不利。自主研制各类战车用传感器,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对我国武器装备与国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战车用量多、控制相对重要的三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油压传感器、转速传感器进行研究,分析技术现状与发展要求,找出与国外产品的差距,进行技术攻关,研制符合现代军事发展需求的新型传感器,提高传感器的性能指标和生产能力,为我国开发的新型战车进行配套,提升战车的整体性能。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轮式战车的发展非常活跃,许多车型已大规模装备部队,并在近代的局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俄军乘坐BTR-80轮式装甲车长途快速奔袭,先于北约军队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掌握了战争结局的主动权就是显著一例。汲取此次作战行动的教训,也是美国陆军决定组建过渡型作战旅并为其配备“斯特赖克”轮式装甲车的重要原因之一。该车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亦得到广泛使用。为平息地区性冲突,各国越来越多地参与世界范围的维持和平行动和人道主义救援活动,轮式战车也成为最适合的装备,应用日益广泛。对轮式战车进行大力开发也是我国现代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感器作为轮式战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是战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是战车电子技术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尤其是发动机控制系统用传感器,如发动机油温、油压、转速的控制,更是整个战车传感器的核心。这些传感器向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ECU)提供发动机的工作状况信息,供ECU对发动机工作状况进行精确控制,以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进行故障检测,确保战车的顺利运转。
据调查分析,目前国内战车用的压力、温度、转速等需求量超过了5000只/年。现有的高精度军用传感器,基本采用国外进口,研究开发薄膜压力、薄膜温度、光电转速传感器,具有广阔的军事需求前景。同时,同类型的产品还可应用于导弹、飞机、航天、航空领域,进行温度和压力的测量。
从整体上讲,我国传感器行业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及产业化规模与国外同类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些核心的制造技术还严重滞后于国外。国产传感器大部分属于中低端产品,技术水平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国际水平,高端产品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或者产品的关键件采用进口。国外虽向我国大量销售传感器产品或组装件,但严格限制转让先进的传感器制造技术,特别是敏感元件的关键制造技术。
国内完全自主研发的车用传感器,处于利润少、产品单一、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低下的状况。国内自产宽温区、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可靠性产品几乎是空白,仅有少量采用进口电阻、压阻与压电芯体等组装。高技术战车用传感器大量依靠进口,如发动机温度传感器采用进口2×Pt1000铂电阻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采用进口压阻式传感器,速度传感器采用进口的光电式速度传感器。这对我国军用传感器国有化非常不利。
国内现有战车用传感器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是:测量精度:国外产品的测量精度在-50℃~150℃范围内达1%,而国内产品最高2%。长期稳定性:国外产品长期稳定性达0.1%/年,国内产品一般为0.5%/年。可靠性:国外产品在五到十年都能可靠工作,国内产品一般为三年。
针对现有状况及发展需求,国内战车用传感器有两大趋势:一是新的结构设计;二是开发新的原理的传感器,以满足更新换代的需要。由于传感器在电控系统中的重要性,所以先进战车的竞争也包括传感器的竞争,世界各发达国家对传感器理论研究、新材料应用、产品开发都非常重视。国外军用传感器的发展投入力度大,技术发展快,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而国内传感器技术落后,战车用传感器基本采用进口。随着轮式战车技术的发展,对传感器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研制开发新型高性能的薄膜温度传感器、薄膜压力传感器、光电转速传感器,实现战车用传感器国产化。本文源自泽天传感,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
暂无图片。